第934章 故乡与故人(1 / 3)

作者:怪诞的表哥
西域有两座名城,楼兰、高昌。
楼兰位于罗布泊,早已被废弃。而高昌犹处在昌盛之时,衣着鲜艳的人们穿梭在黄土夯成的城池之中,显出西域古城的独特韵味。
六月二十七日。
昨天在楼兰古国发生的大战,显然不可能现在就传到高昌,此时长街之上张灯结彩,热闹非凡。
因为明日便是高昌王纽林迎娶不鲁罕公主的日子,许多商旅闻讯涌进城中,卖出各种喜庆物品,为大婚添彩。
一个年轻的畏兀儿人带着随从走进一家书铺。
书铺掌柜连忙迎上,显得与这人十分相熟。
彼此开口说的却是汉语。
“见过四公子。”
“不必多礼,我要的几本书可找到了?”
这位年轻的畏兀儿人名叫普颜,确实当得起“公子”之称。
畏兀儿人喜欢以祖、父的名字作为名字。普颜的祖父就名叫普颜脱忽邻,原是高昌佛教首领,后追随成吉思汗西征,战死。
普颜的父亲名叫爱全,深受四帝之母唆鲁和帖尼的器重,奉命驻守真定府镇阳,而镇阳是唆鲁和帖尼的私邑。
换言之,爱全很早就是拖雷家族的私臣,是给忽必烈的生母看管家财的。
忽必烈称帝后,追封普颜之祖父为恒山郡公,封普颜之父为赵国公。
赵国公一家迁居真定府已二十八年,行事基本与汉人无异。
普颜今年二十岁,从小就在真定府长大。
三年之前,普颜的母亲过世,他遂带着母亲的骨灰回到高昌,并留下守孝,以读书度日。
可惜,自南蛮李瑕攻打河西走廊以来,战乱迭起,商贸大受影响,许多书籍已经买不到了……
“这几本书本就不好找,却不知四公子为何要找?”
“早作准备,给诸皇子及诸王大臣子孙进讲之用。”普颜澹澹应道。
书铺掌柜一惊,连忙拱手,笑道:“恭喜四公子前程似锦,平步青云。”
普颜摆了摆手,嘱咐他再帮忙找书,转身出了书铺,站在石阶上叹惜了一声。
“眼前这位……莫不是四郎?”
普颜回过头看去,只见是一个畏兀儿人,望之三十出头,高鼻深目,毛发浓密,长须飘然,身材高大、相貌堂堂、器宇不凡,显然是某位高昌贵族。
隐隐的还有些面熟,但就是想不起来是谁了。
他遂一拱手,彬彬有礼地应道:“兄台认得我?”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对方笑着随口念了句诗,似在埋怨普颜没认出他来,其后才提醒道:“家父与令尊乃是至交好友。”
“原来如此。”
普颜一听便相信对方说的是真的,话语或许可以骗人,那气度、神态却骗不了人。
正想继续追问,对方却是打量了那书店一眼,问道:“四郎是要找书。”
“是,想找《资治通鉴》《大学衍义》《贞观政要》这几本书。”
“巧了,这几本书鄙处便有,正好可借予四郎。就在前面不远,四郎若是方便,一道去取如何?”
“兄台若愿借阅,小弟感激不尽。”
两人说着话,自然而然便踱步并肩而行。
普颜还想要通姓名,对方却已说到了这高昌的儒学、道学不如以往兴盛,佛学已独树一帜了。
聊到这个话题,普颜也来了兴致。
“我生于河北,长于河北,幼时诵儒家之学,及冠起字‘君卿’,自是心慕汉学。近年归乡亦时常感到高昌胡风渐盛。其实方才所求的几本书,我在中原时已看过,这次是想将它们译成畏兀儿文……”
说着,两人已转过小巷。
“当今陛下宽仁圣明,行汉法、用汉制,天下一统指日可待,那想必,我畏兀儿人之学与汉学终有融合的一日。”
普颜说罢,人已随对方进了一间宅院。
他见此处雅致,遂回头嘱咐随从们在院子里等候,独自随对方去取书。
“对了,还未问兄台尊名?”
“四郎……哦,君卿你还是孩童时,大概是六岁那年,我们见过。”
“六岁?那年我还在镇阳。”普颜讶然,其后一拱手,笑道:“原来兄台也去过中原。”
“家父与令尊是同僚,家父担任真定路达鲁花赤时,令尊是真定路宣抚使。之后家父才调任燕京路廉访使。”
普颜稍稍回忆,忽然想到对方说的是谁了——布鲁海牙。
布鲁海牙与普颜的父亲爱全一样,同为四帝之母唆鲁和帖尼的家臣,同时被调往河北驻守,两家确实算是世交。
布鲁海牙汉化很深,以其官职廉访使为子孙取汉姓“廉”,这几年因累儿子廉希宪迁连,已被迁任清闲官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历史军事】推荐阅读:官居一品超级中华帝国民国投机者资本大唐浪荡皇帝秘史我的军阀生涯唐砖重生之红星传奇长安风流艳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