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4章 胡俗汉俗(1 / 3)

作者:怪诞的表哥
潼关城头,李瑕望着元军渐渐退去,放下望筒,身上的积雪簌簌而落。
他扫了扫肩膀,道:“感觉一整年都在过冬啊。”
“王上说什么?”
刘元振回过头,颇为不解。
“今夏闷得人都要熟了,雪来得也晚,眼下冬月中旬了,才落第一场雪。”
“七八月时天山便在下雪,我九月到六盘山,十月到兴庆府,挨冻挨了半年了。”
刘元振哑然而笑。
他在李瑕面前没太多拘束,抱怨道:“今岁王上抛下琐碎政务游历了西域,却又让臣在这小小潼关戍守了一年。”
“等你打败董文炳,坐镇洛阳,可够光祖耀宗?”
“够,够。”
“说够没用,打败他才有用。”
“也就这两年了,否则每年都要让王上赶来潼关一次,我颜面何存?”
“这时局你还顾得上颜面,可见有余力。”
李瑕是有感而发,与宋、元朝廷不同的是,他每每在灭亡的边缘徘徊,岂有心思考虑这些小事。
两人从城墙上跳下,没注意到积雪覆盖的碎石,都摔了一步,李瑕牵动了身上的伤口,滴了几滴血在雪地上。
拿脚随意一扫盖了血迹也就是了。
回到堂上,李瑕先是问道:“军情司的探子回来了吗?”
“禀王上,还没有。”
刘元振犹跟进来,问道:“王上是在奇怪董文炳如何能放出那样的谣言?”
他这人一直就有些多事,用南方的俚语形容便是“八婆”,其实是好卖弄聪明。
李瑕见怪不怪,随口道:“是啊,我在六盘山还在想,成吉思汗是否西夏王妃所杀,转头却听到我死于朵思蛮之手。”
“董文炳要造谣,首先要确定王上会先去兴庆府,而非马上返回长安。”
“不用确定,猜测即可。”
“可他是如何知晓王上带回了朵思蛮公主?”
“脱忽退回了九原城,递了消息给他?”
“脱忽身为蒙古宗王,甚至是忽必烈叔伯一辈,为何肯递消息给董文炳?且,他们又是如何知晓公主身世?”
李瑕已拿出公文看起来,问道:“你怎么以为的?”
刘元振直言不讳,道:“王上身边出了蒙元细作。”
“朵思蛮的身世,拖雷家族很多人都知道。”李瑕道。他其实知道很多事,只是不太说。
“臣还是认为有细作,此人必随王上一起到了六盘山,且知晓公主身世,知晓王上离开六盘山之后实则要往兴庆府,因此,递出消息给了董文炳。”
刘元振已自顾自地分析了起来。
这是最合理的推测,只不过他又忘了,世上的真相未必全是最合理的这个答案。
“董文炳得到消息,既无法提兵从我手上攻下潼关,只好谎称王上已死,欺骗宋廷出兵......”
“细作未必有,但你可发现元廷的情报系统已十分了得。“
“是。”刘元振深以为然,点头道:“先是消息传递,蒙古人很重视驿站,蒙古语叫“站赤',耶律楚材颁布《站赤条划》,使蒙古驿传站点星罗棋布,文书朝令夕至,可谓称雄一时......当然,我们也不差。”
“还是差的。”
李瑕有自知之明,他治下的疆域更多山川河流,起势时间又短,马匹、骑士远不如蒙元,更不提忽必烈是继承了蒙古构建了三十余年的站赤体系。
只能说,在这方面他与忽必烈都做得不错。
“而元廷的控鹰卫依靠着蒙古的站赤制度,壮大的很快。“
说到这里,刘元振皱了皱眉,显得颇为厌恶,又道:“河洛一带的敌探首领名叫“何玮',近一年来多次派人入境探知我们火药、精钢
、玻璃的配方。”
“……”
从西域回到关中,李瑕有个明显的感受是一—忽必烈确实是有被汉化的,虽然不算彻底,但确实有程度不浅的汉化。
元与蒙古确实有很大的不同。
元军打仗不是为了劫掠,会用谋略,且有战略目的,更重视军事工艺。
面对忽必烈,更像是在与一个中原王朝争霸天下。想到这里,李瑕问了刘元振一句。
“你说,是野兽可怕,还是人更可怕?”
刘元振没有马上回答,而是指了指李瑕身下的那条椅子。
“王上所坐的这条椅子盖的是狼皮,臣射杀了三条狼,才缝制了这张皮毯......”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历史军事】推荐阅读:官居一品超级中华帝国民国投机者资本大唐浪荡皇帝秘史我的军阀生涯唐砖重生之红星传奇长安风流艳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