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9章 说客(1 / 2)

作者:怪诞的表哥
从襄阳城向东,渡过了汉江,再行十余里便是鹿门山。
自元宋议盟之后,元军便以保护货物为名,在此处修建了城垒。
吕文焕还是第一次亲自走进这城垒。
十月下旬的初冬天气里,他身上穿的是像丧服样式的白袍,白袍外罩着轻甲,就这样平平无奇的装束,却还是衬得他沉稳而威严。
他的气质已与两年前大不相同,更像吕文德了。
一步步登上石阶,穿过了第一层城垣,接着又穿过了第二层城垣,待穿过第三屋城垣,吕文焕终于哼了一声,道:「可见蒙元亡我之心。」
「吕元帅不必气恼,元军毕竟是把这鹿门山,以及南阳诸城割让给大宋了。」
说话的是一名文官乃是从临安来传旨的,名叫贾余庆。
因他姓贾,吕文焕难免怀疑他是与贾似道沾亲带故,但这几日反复试探,贾余庆总是含笑不言,说是只谈公务。
至于公务,倒也简单。
如今元廷一心与宋廷结盟,且颇有诚意,表示愿意让出南阳诸城换宋廷出兵攻打孟津渡,临安朝廷便派一位官员来与吕文焕传达。
这边贾余庆一到,那边元军竟真的依承诺退出了鹿门山的城垒。
据探马回报,南阳诸城中的元军也在撤退,据说已赶往开封支援。
「可惜是空的。」
吕文焕当先看了鹿门山城垒中的几间仓房,里面却是空空如也,半点粮食钱货也无。
其实也在意料之中,他转而又登上山顶的高台,远眺了一会,向贾余庆指点起来。
「你看,元军占据了此处,往后则可顺势于那几处筑垒,断朝廷支援襄阳的水陆要道,到时襄阳即为一座孤城,狼子野心啊。」
贾余庆很恭敬,应道:「可见元廷如今是被李逆逼到绝境了,才会向朝廷提出这样的条件。」
「胡虏都是这样。」吕文焕道,「欺软怕硬。」
贾余庆道:「两虎相争,至少要让它们实力差不多才有意思。据说眼下李逆都快逼到燕京了。故而朝廷才答应了元廷所请,出兵孟津渡。」
「知道了。」
「那便提前恭喜大帅收复南阳诸城,为大宋立不世之功。」
这确实不是太有悬念之事,吕文焕听了遂点了点头道:「借贾相公吉言了......」
忽然有一名亲兵从山下赶上来,凑到吕文焕耳边低语了一句。
吕文焕微微皱眉,思忖了一会儿。「大帅,出了何事?」贾余庆笑问道。
「无妨,军中有人斗殴,小事。」吕文焕道:「贾相公累了,去安排一顶肩舆送他下山。」「大帅客气了。」
贾余庆受宠若惊,有心想陪着吕文焕一道走,但他毕竟是文官,身子骨弱,着实吃不消这样跋涉,还是接受了这份照顾。
于是肩舆摇摇晃晃地下山,贾余庆在上面看着一路上的山色,兴致上来,还抚须吟了首唐诗。
「南望鹿门山,蔼若有余芳,旧隐不知处,云深树苍苍。」
有两人低着头从下方走来,与他擦肩而过。
其中一人回过头看了这位大宋官员一眼,扬着嘴角笑了笑,像是觉得颇为有趣。
继续拾阶而上,穿过三层墙垣,登上高台,便见到了吕文焕。
~~「你们都下去。」「是。」
待周围士卒都退开了,吕文焕背过双手,
摆出威风气,道:「你胆子不小,不怕我杀了你?」
当年武关之战以前,吕文焕其实见过王荛,他当时想的是,这种夸夸其谈
、狂妄无礼的人只怕活不了多久,没想到现在还活着。
「我当说客一定比方才那个老废物强。」「世间事不是全靠嘴说就行的。」
王荛走近了两步,道:「反正我着实是烦南面这些读书人,一个个自命清高,只有你大哥是真好汉。」
吕文焕听了,心中倒是有点认同。
吕家兄弟是炭夫出身,早年一直被士大夫瞧不起。因吕文德发迹时吕文焕还年少,所以读了些书也能算是个文人。
但吕文德却从来不肯去识字,以前吕文焕心里觉得大哥不上进,这两年回想过来,反而能体会到吕文德那种倔强,以及不向文人低头的傲气。
还是山东人识好汉。「真是个好地方。」
王荛已经走到了高台边,从怀里掏出个望筒四下看了一眼,道:「元军懂得选地方,占住了这里,便可轻易封锁襄阳了。」
「但元军已经把鹿门山让出来了。你从北面来,应该知道,他们还把南阳诸城都让出来了。」
「知道。」王荛道:「全是空城,粮草全无,劳壮人口迁走,房屋烧光,再让给你们赵宋,好让你们能与我们的大军相见。今日你取南阳诸城很容易,但守住很难,到时兵戎之资花费无穷,宋廷从何处筹集?」
吕文焕淡淡一笑,道:「照你这般说,李瑕也不必北伐了,取中原易,但守中原则难,兵戎之资花费无穷,他何处筹集?」
「那不一样。」王荛大笑道:「我们这次北伐,至少要驱蒙元于塞北,故而陛下直逼燕京,不去争东面城池。你可知道,我本要往山东说服严忠济,说不去就不去了。只等灭了忽必烈,山东自然归附,何必在意一城一地之得失?不像你们,还贪图南阳空城。这般说吧,北面三十余城,元军撤出时已搜掠一空,你哪怕每城仅驻兵一千,也需三万余兵马,到时城池修缮、粮草配运,又要多少人力物力?你还想打孟津渡吧?陛下早有预料,你打得了吗?」
「想劝我不要出兵?」吕文焕道:「待你们驱蒙元于塞北了,难道不会调头南掠?」
「当然会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历史军事】推荐阅读:官居一品超级中华帝国民国投机者资本大唐浪荡皇帝秘史我的军阀生涯唐砖重生之红星传奇长安风流艳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