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篇·遗老(为盟主“户口他爹”加更)(1 / 6)

作者:怪诞的表哥
建统十九年,开封。
在城西南隅,有一个不大的宅院,乃是尹川郡夫人谢道清的住所。
庭院里草木稀疏,许是打理的人并不上心。
谢道清正坐在摇椅上,听着赵昰读报纸。
“……至七月三十日,尹贺十三郎及其同伙就擒,奈良县恢复了安宁。此次剿匪行动代表着本州路叛逆势力的彻底消亡,从此海商可放心前往本州路。”
赵昰读过,稍微休息了一下。
他身材瘦小,体弱多病。
好在官府从不克扣他的医药费用与该有的俸禄,终于是平安长到了十六岁。
“祖母,这版读完了。”
“上次的报纸还说这些倭国忍者飞天遁地,两天又被官兵给剿了。”谢道清缓缓喃喃道:“你说,陛下的兵,真就无人能敌了吗?”
“肯定不是倭国这些余孽能敌的。”
赵昰把报纸翻到背面,清了清嗓,道:“忍术介绍,西晋八王之乱后,有江南人为避兵祸,漂洋过海,辗转抵达东瀛,时倭民称之‘秦人’,秦人不仅教倭民纺织、水利等技艺,且教导倭民新乐、武艺,与孙子兵法相融合,遂为忍术……”
“原来如此,连忍术也是我们这传过去的。”谢道清道:“这些倭人,这也是我们传的,那也是我们传的,就没一桩技艺是他们自己的。”
“都划入疆域了,哪还有倭人啊。”
“唉。”
谢道清深深叹了一口气,想说什么,却又不敢。
直过好一会,她终于忍不住,招手让赵昰俯耳过来,才道:“这要是我们大宋,多好啊。”
赵昰眼神一暗,不知道说什么才好。
谢道清也就是图一时嘴快,说过之后又后悔起来,道:“你啊,就当我没说过这句话,继续读报吧。”
“好。”赵昰再捧起报纸,却是愣了一下,迟迟不再读。
谢道清等了一会儿,不由开始催促起来。
“祖母,是……是有人倡议,要废除赵氏的封号,说……说税赋皆民脂民膏,岂可使百姓再供养无功于国之前朝遗老,陛下尚且俭朴……”
谢道清大怒,一把抢过报纸,偏是老花眼看不清。
“无功于国?老身决意归顺,使江南免于战火,功在万民,老身不俭朴吗?你看看这庭院。”
“祖母,莫理会它,这杂闻报谁都能在上面说上几句,这又不是朝廷的诏书。”
“一定又是那些新学社的祸害!祸害!”谢道清啐骂不已,“读书人中的败类!”
赵昰动了动嘴唇,有句话却不敢说。
因为,写这篇文章的,并不是什么倡导新学的学者,而是赵氏宗亲、如今名播天下的大书法家赵孟頫。
赵孟頫不仅在这报上刊了这样的文章,还赋了诗,言‘往事已非那可说,且将忠直报皇恩’。
事实上,大宋宗室有很多,但基本已没有前朝留下的爵位要继承,与平民无异。当然也能凭自己的才华、本领任官。
赵昰记得,很小的时候,就有一位姨娘王氏主动弃了朝廷封给她的夫人封号,以示与前朝一刀两断,之后凭文采任了女官。
没多久,他名义上的母亲全氏也弃了田川郡夫人的封号,不知所踪。
这些年唯有谢道清与他,还守着过去的荣华不肯放下。
赵昰有时也会想,如果能舍了郡公的爵位,这辈子能活得更畅快些,但也只是想想而已。
他舍不得,这辈子有朝廷供养,衣食无忧,没什么不好的。
偏是有些人,总是眼红,想踩着他往上爬。
~~
建统二十年。
“老夫人临终前还有何愿望?”
“请官府为我孙儿说一门亲事。”
“这……好吧,此事我尽量办到。”
谢道清又喃喃道:“老身还想再听汪元量弹一曲琴。”
这个要求就让特意来为她送行的龙亭知县很为难了。
至于为何是他来?
因为开封知府不愿来。
“好吧,我派人去请,但他是否来,看他自己,老夫人稍候。”
谢道清道:“官府请人,岂有不来的?老身就这最后一个愿望了。”
“是。”
龙亭知县不由觉得她没眼色,自己不过是出于礼节,代表朝廷来慰问两句,偏摊上这些事,还点名要如今最负盛名的琴师,他遂起身告辞。
谢道清等了许久许久,终于听到外面有琴声响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历史军事】推荐阅读:官居一品超级中华帝国民国投机者资本大唐浪荡皇帝秘史我的军阀生涯唐砖重生之红星传奇长安风流艳史记